首页
>政务动态>江苏要闻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发布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3-24 07:27 浏览次数:

省政府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近日印发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此前,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等11个地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方案》出台,标志着这一江苏“最美片区”有了“施工图”,对于全省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牵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先行先试源自高起点

宁锡常接合片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南京都市圈范围,包括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国土面积6361平方公里。“片区生态人文资源优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城乡改革纵深推进,科技创新成效初显,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说。

林木覆盖率超过30%,历史文化名村数量接近全省一半,被誉为江苏“最美片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一批创新创业平台、龙头企业加快集聚;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6万元,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1.9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一系列亮眼数据说明试验区发展基础好、起点高的优势。

殷实“家底”,为先行先试创造条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宁锡常接合片区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入市方面率先试水,取得一定成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袁晓军介绍,目前溧水、高淳、宜兴三地有9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达96.16亩,入市土地收益6250万元,用途涵盖工业、农贸市场、民宿、商业等。各地开展入市地块调查摸底、成立专项议事协调机构、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并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形成一批创新性、可复制的推广试点经验。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基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要统筹产业升级、强化体系支撑。”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说,目前,溧水的新能源汽车、溧阳的动力电池、宜兴的线缆、金坛的新能源汽车、高淳的医疗器械,都已形成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

打通亟需疏通的“堵点”

结合片区发展实际,有更多试点值得期待——《方案》为试验区量身定制5项试点措施: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我省已有12个省级试点地区有地块入市,共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07宗4462.4亩,入市土地收益达7.51亿元。“在全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摸底调查、依法完成确权登记、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有效管控的基础上,试验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入市规则制度体系和入市土地的市场化机制。”袁晓军说,试验区应加快明确多元化入市途径,做好建立入市土地的价值保障机制,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赋予入市土地抵押担保权能等工作。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围绕转化什么、怎么转化、在哪里转化,强化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设一批载体、构建一种机制。”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段雄介绍,要推动我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动融入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此外,我省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科技下乡、服务下沉、服务“三农”。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最基本任务。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潘长胜介绍,试验区将推动以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多元化创业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以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制度创新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以社会保障完善提高农民获得感等任务举措,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有了阶段性“小目标”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宁锡常接合片区有了阶段性“小目标”。“到2025年,试验区5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引领带动示范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重要的改革品牌。”林康说。

试验区先行先试,需要改革创新思维。聚焦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障碍,《方案》加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设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针对农村土地问题,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元化入市途径、入市用途和转让方式;针对科技人才下乡,提出探索“新村民”机制、赋予科技人才农村集体成员收益分配权等政策;针对资金不足问题,提出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新举措。

《方案》还明确一系列实施载体,比如依托各类园区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发展一批“星创天地”、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

在《方案》最后,试验区5个市(区)提出进一步细化落实的具体措施,并作为方案附件一并出台实施。整体性设计与差异化实践相结合,各地城乡融合的“线路图”更加明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